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针对VEGFR,特别是VEGFR-2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14 年10月17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总局(CFDA)批准作为国家1.1 类新药上市,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除了在胃癌领域,阿帕替尼在乳腺癌、肝癌等其他肿瘤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治疗效果。2017年4月20~22日,2017年全球乳腺癌大会(GBCC)在韩国济州岛拉开序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芃教授团队所做的一项评估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应用于多线治疗后转移性乳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被大会收录为poster,现将该研究的结果与大家分享,《肿瘤瞭望》特邀袁教授做独家专访,并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徐兵河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胡夕春教授做研究点评。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应用于多线治疗后转移性乳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
背景:既往有关抗血管生成治疗联合化疗的方案已经在晚期乳腺癌中表现出一定的治疗效果。阿帕替尼是一种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制剂,可高度选择性地结合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相关研究报道单药阿帕替尼治疗多线治疗失败后的转移性乳腺癌有较高的客观有效率。此项研究目的是为了观察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真实世界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入组患者均为接受了至少一线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客观反应率(ORR)、临床获益率(CBR)、总生存期(OS)以及安全性。研究也对临床病理因素或方案选择与PFS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总共收集23例入组病例,其中14例(60.9%)接受了含植物类化疗方案,9例(39.1%)接受了非植物类药物方案。全组患者ORR为34.7%,CBR为52.2%。中位随访时间为9.0个月,中位PFS为5.4个月(95%CI 3.5-7.3月),中位OS为8.2个月(95%CI 4.7-11.7月)。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AEs)可耐受并得到了有效控制。最常见的AEs为高血压、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蛋白尿、乏力和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3-4级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39.1%)和胃肠道反应(17.4%)。
结论:这项真实世界观察研究表明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经多线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可以取得相对理想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是可以耐受并可以控制的。
研究者袁芃教授访谈
《肿瘤瞭望》:临床上有一类比较棘手的晚期乳腺癌病例,即经多线治疗失败后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此时医生往往束手无策,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请问目前我国这类乳腺癌占临床多大比例?面临这类患者,您是如何处理的?
袁芃教授:大部分晚期乳腺癌患者不能治愈,患者最终会走到生命的终点。晚期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可能频繁改变治疗方案,某种药物出现耐药后即改变用药。此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采用疗效较显著的药物,以期最大限度地给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肿瘤瞭望》:您的团队进行了一项关于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应用于多线治疗后转移性乳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即将在2017年的GBCC上进行报告。您能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的背景吗?为什么选择阿帕替尼作为研究对象呢?
袁芃教授:该研究选择阿帕替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归于以下几个原因:一、阿帕替尼是靶点(VEGFR-2)较明确的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二、阿帕替尼是国内自主研发药物,由胡夕春教授牵头开展了Ⅱa期和Ⅱb期的多中心研究。数据显示针对晚期三阴性或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选择阿帕替尼治疗,PFS达3.3-4个月,两者PFS相似。三、阿帕替尼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化疗联合治疗是否能够增加疗效尚没有明确研究数据支持。我们的团队增加开展了一项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的探索性研究,旨在观察联合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启动该真实世界研究时,我们并未局限于联合单一化疗药物,而是通过观察阿帕替尼与不同化疗药物联合的研究数据,探索能够与阿帕替尼联合使用的疗效最优、患者耐受性最好的化疗药物。该研究并不干预临床医生的用药决策,而是针对多线治疗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选择阿帕替尼联合不同化疗药物或内分泌治疗药物,仅观察患者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
《肿瘤瞭望》:目前,该研究的入组情况如何?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应用于多线治疗后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如何?常用的联合化疗方案有哪些?您认为这项临床研究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和思考?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有哪些?
袁芃教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应用于多线治疗后转移性乳腺癌的真实世界研究现已入组23例患者。此项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色:其一、联合化疗药物种类较多,包括长春瑞滨、卡培他滨、口服VP16等。其二、患者类型多样,包括HER-2阳性患者、HER-2阴性患者,其中HER-2阴性患者包括luminal型和三阴性患者。其三、大部分患者均经过了多线治疗,75%以上患者经过三线以上治疗,均为临床上较为棘手的患者。该研究数据显示患者疗效较显著,23例入组患者中有14例患者接受过含植物类的化疗药物,全组有效率能够达到34%,临床获益率达50%左右。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该结果还是较为理想的。
该研究发现经多线治疗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疗效较显著、患者耐受性良好,我们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启动了针对经多线治疗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固定化疗药物联合阿帕替尼治疗的Ⅱ期研究,期待该研究能够为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循证学证据和参考!